2014-07-19

2014電影短評(六)

最近還在適應工作和自我時間的安排,寫得實在緩慢,該檢討該檢討。

內容:
《鄰家帥哥》(The Men Next Door)、《魔域煞星》 (Dreamscape) 、《龍虎鐵金剛》(The Mechanic)、《樂隊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絕命賭局》(Cheap Thrills)、
《天王流氓》(Gangster No. 1) 、《異魔禁區/人魚禁區》(Dagon)




《鄰家帥哥》(The Men Next Door) 2012, directed by Rob Williams
IMDb: 5.6
簡介:邁入四十的男同志道格一人面對孤單的生日派對,誤打誤撞認識了隔壁的帥氣鄰居(of course)柯頓,兩人一夜激情,情投意合打算更進一步,豈知與道格牽扯不清的情人雅各,竟與柯頓關係匪淺…

這是一個各方面來說都屬中下的傻瓜愛情喜劇(除了演員的肉體,他們身材很好),基本概念是一段關係複雜若即若離的三角愛情關係該如何解套。不站在制高點挑剔發想這部片所涉及之題材的潛力,這部片像是一集二十分鐘的美國單鏡電視喜劇被拍成了電影,故事重點固然直接明快,但比起角色發展和內容的打磨,這部片更著重在主角和旁人的互動、挖苦之間產生的幽默,顯得此片的情感中心薄得像張紙,讓人難以報之以情,或至少我這種純喜劇絕緣體難以投入。我確實還是欣賞這片的颯爽直率,在角色對性關係的開放態度中彷彿能看到時代的進步,但時代的改變是時代的改變,和製作電影的人沒半點關係,無法為電影本身加分。評分:C-



《魔域煞星》 (Dreamscape) 1984, directed by Joseph Ruben
IMDb: 6.3 | RottenTomatoes: 78%
簡介:擁有心靈感應能力的年輕人艾歷克斯加入政府組織的科學實驗,實驗對象與機器連接,藉由觀察或介入另一名實驗對象的夢境來改進現實處境,原本心懷抗拒的艾歷克斯意識到自己可以幫助他人後,積極地參與實驗演練,但很快地他發現實驗的其中一名負責人有著邪惡的意圖。

我愛全面啟動(Inception)。

我喜歡與心理、潛意識相關的題材,夢境亦屬其中一環,當片中角色向觀眾以及主角解釋夢境實驗的步驟,是如何有關進入對方的夢中,改變夢中的事物,我心裡「登」地一聲,像被什麼打到了,如此相像的概念,當下我不禁開始期待,說不定《魔》會像是大衛柯能堡(David Cronenberg)或肯羅素(Ken Russell)的電影?隨即電影開始探索不同案件、不同角色的心理問題,但與其說是真的探索這些問題,這部片更像是在完成一個好萊塢B級恐怖片的故事之前,藉由夢境的可能和多變,來炫耀80年代的特效能力。

這樣的炫耀在伴隨著一個難說是有趣的主角和過於方便的劇情之下,很快就令人感到無趣,即便我必須承認這部片巧妙地拼湊出一些原創的劇情,只是我已進過電影的聖殿,並對電影探索人類心理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概念,原創性三字的意義在電影創作一事上的重量輕如鴻毛,《魔》擁有如此潛能,但只有特效組和美術組在發光發熱,不免讓我覺得惋惜。評分:C



《龍虎鐵金剛》(The Mechanic) 1972, directed by Michael Winner
IMDb: 7.0
簡介:行事謹慎的殺手亞瑟接到殺害一名業界前輩的命令,執行他的任務之後,亞瑟在對方的喪禮上與前輩的遺子史蒂夫相處了一段時間,史蒂夫對亞瑟的工作很感興趣,最終請求成為亞瑟的學徒。

傑森史塔森(Jason Statham)和班福斯特(Ben Foster)演的2011版《極速秒殺》已成為我不時就會拿出來看兩下的guilty pleasure,愛屋及烏,我將魔爪伸向了原版1972年的《龍虎鐵金剛》。

比起新版的吵鬧和情緒化,我會說72年的版本相對低調,雖然也有不少的槍戰飛車戲碼,但角色鋪陳成熟、或說收斂許多,沒有被刻意放大的消沉或戲劇性、催情的場面,只有角色們在經歷事情時做出的決策,決定了他們在觀眾眼中的形象。

我喜歡查爾斯布朗森(Charles Bronson)演出的滄桑、孤獨殺手,強麥可文森(Jan-Michael Vincent)長了一張童真年輕的面孔,其中帶有一份狂妄妖魅;兩個角色手把手相處之間,互相抗衡互相拉拔,也令我感到相當有意思。只是這部片的低調配上這部片鬆散走調的節奏,非常容易被看作平乏無趣,十分可惜。

另外一提,在萬事自己來的七零年代,這部片有非常精彩的特技演出。評分:B-



《樂隊男孩》(The Boys in the Band) 1970, directed by William Friedkin
IMDb: 7.8 | RottenTomatoes: 100%
簡介:改編自瑪特克羅利(Mart Crowley)的同名舞台劇,使用第一批舞台劇卡司,劇情圍繞在男同性戀麥可為朋友舉辦的一場生日派對,對麥可私生活一無所知的大學朋友突然來訪,這場生日派對立刻變得尷尬,隨著衝突與酒精帶來的情緒失控,派對上的人們被迫掀開自己的傷疤。

在石牆之前,1968年,瑪特克羅利寫了這齣舞台劇的劇本,當時仍默默無名的威廉傅利金(William Friedkin)隨後將舞台劇翻拍成電影,《孩》可說是第一部有關男同性戀,且明確地以男同性戀為主的電影,在觀賞同志電影等於冒著生命危險的隱諱年代,實屬創舉。(現在世界上許多地方仍對同性戀抱有不同程度的敵意,在此不以一蔽全,只願不再有人因此受傷甚或失去性命。)

我希望有朝一日不再見到酷兒電影、同志電影這些標籤,我希望有朝一日人們不再因同性之間的親暱而大驚小怪,我希望有朝一日有關同性戀的電影能不再充滿傷痛。因信仰與價值觀具有高傳染性,消極地說我不期望現實世界能變得理智,當我回頭看這部1970年的電影,許多過往令人哀傷的事情仍舊發生。

此片有如一場典型男同性戀的大集結,每個角色皆有其代表性:內向的黑人伯納、正在療程中的唐納、扮作牛仔的愚笨男妓、與妻子離婚的學校教師漢克、花蝴蝶賴瑞、在乎外貌的哈洛德、女聲女氣的埃莫里,在其中最重要的角色則是自稱懷抱宗教信仰的酒鬼麥可,以及麥可已婚的好友艾倫。艾倫口頭上對同性戀反感,但卻遲遲沒有離開派對,與埃莫里交惡、與漢克交好,他的態度令麥可也令觀眾存疑,在酒精影響之下更激發了麥可對兩側同伴的嗜虐欲,電影第三段的「打電話給你最愛的人」的遊戲,在同性戀遮遮掩掩的六零年代,無非是試著令與會者感到難堪。電影也試著描述男同性戀伴侶之間的忠誠問題,不過人百百種,片中情侶算來就一對,難以以一概全。

這部片講的是男同性戀在過去的悲慘樣貌,社會所烙上的無形羞恥時時刻刻影響著他們,即使片中大部分的角色擁抱了男同性戀的生活型態,但仍無法自如地面對身分及愛人的問題,彼此言語和肢體上的傷害令他們的狀況更為嚴峻。

我認識的威廉傅利金通常是講真講力講動,此片倒是意外地具有同情與悲憫之心;從製片角度來看,此片的攝影也帶著刻意的配色與刻意的構圖,與傅利金平常的寫實相距甚遠,但大大提升了這部以對話為主之舞台劇為基底的電影的畫面感、電影感,,對我這個傅利金迷來說是個小驚喜。評分:B+



《絕命賭局》(Cheap Thrills) 2013, directed by E.L. Katz
IMDb: 6.9 | RottenTomatoes: 88%
簡介:窮困潦倒的克雷葛在被開除的當晚找舊友文斯喝酒解愁,兩人在酒吧被一對富有的夫妻搭訕,並提出了讓他們無法拒絕的邀約。

「有錢能使鬼推磨」已非什麼新鮮的概念,有錢人無聊灑錢,兩個好友無法抗拒白花花的鈔票,應要求做些挑戰角色底線、也挑戰觀眾底線的荒謬事情。此片並沒有在角色既存社會道德和利益誘惑之間應有的掙扎上磨磨嘰嘰,直率地走向黑色喜劇大路,在不太認真的血腥/噁心調調之下,無論觀眾對主角是否仍抱有人性這點買不買帳,在幾許人情和演技的著墨之下,主角們之間的反目成仇可預見,同時也令人不願看到那樣的景象。總之,相當簡單的概念,相當單純的B級片,並非盡善盡美但也處理得當。評分:B-



《天王流氓》(Gangster No. 1) 2001, directed by Paul McGuigan 
IMDb: 6.8 | RottenTomatoes: 71%
簡介:年輕且野心勃勃的小混混加入了黑幫老大弗萊迪梅斯的幫派,成為其左右手,在梅斯入獄後他取而代之成為幫派的領袖,幾十年來呼風喚雨,但他始終執著於梅斯在入獄前的改變,無法放下。

以倒敘兼旁白方式敘述全片,看似是紀錄年輕小混混如何晉升高位、如何與旁人不同,汲選片段,老年的小混混一邊敘述自己過去的形式,實則是看一個錯置的理想越走越遠。看這片看的是個感官體驗,聳動的音樂和鮮豔的視覺畫面頗讓人血脈賁張;另外看的是演員。

飾演年輕小混混的保羅貝特尼(Paul Bettany)和年老小混混的馬爾柯姆麥可道威(Malcolm McDowell),我個人認為他們二人在詮釋同一角色上的途徑與方法不太相同,造成了老少戲份穿插轉換之間有所落差,若是分別看待則二人各有風味;麥可道威擅演誇張、荒謬,同時又令人同情的角色(例:發條橘子裡的愛歷克斯、羅馬帝國豔情史裡的卡理古拉),貝特尼則演出一個冷酷無情的暴力分子,他內在的瘋狂和精明的外在與赤裸裸的紅色血腥視覺相形相襯,看得人不寒而慄。

此片還有大衛休理斯(David Thewlis)和艾迪馬爾山(Eddie Marsan),兩人亦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演出。

故事中混混與梅斯的關係牽扯同樣令人回味,片中以混混的角色出發,梅斯直到最後才與混混正面對峙,混混對自己的慾望和野望的混淆,到結局令人無限唏噓。電影整體來說處理得十分粗礪,但相當果敢且別樹一格。評分:B



《異魔禁區/人魚禁區》(Dagon) 2001, directed by Stuart Gordon
IMDb: 6.3 | RottenTomatoes: 56%
簡介:主角保羅與女友和一對夫妻一同度假,在海上遭遇了船難,保羅與女友搭小艇離開往最近的岸上求救,保羅與前去通知當地小鎮警方的女友分離,用不了多久,保羅發現小鎮上有著恐怖的秘密。

去年我寫了《幽靈人種》(Re-Animator)系列的感想文,《幽》是經常與恐怖小說家拉芙克拉福特(H.P. Lovecraft)打交道的導演史都華高登(Stuart Gordon)根據拉氏六篇一系列短小的文章改編而成,《異》是高登第四次改編拉氏的作品。拉氏作品改編電影中,《幽》可能是最有名的一部,但拉氏的一部分成名是因為其所創的克蘇魯神話(Cthulhu Mythos)系統,原文片名”Dagon” 「鰈剛」(或達貢,看你怎麼念)即是克蘇魯神話中的其中一個水生神祇。

當年在《幽》大熱之後,史都華高登與編劇丹尼斯帕歐理(Dennis Paoli)就想將他們寫的鰈剛劇本拍成電影,他們之後先拍了《靈異殺陣》(From Beyond)和《衰落的城堡/新空房禁地3》(Castle Freak),幾番折騰,製片人布萊恩悠斯納(Brian Yuzna)總算用他的公司出資製作了這部片,將美國背景改成了西班牙(悠斯納的公司荒誕工廠是西班牙公司),使用大量西裔工作人員,《異》遠離了好萊塢體系,電腦特效顯得相形拙劣(以九零年代末的標準來說),雖說電腦特效不盡令人滿意,但《異》仍與過去高登的拉氏電影一般,有讓人點頭稱好的實體特效化妝和布景設計。

在故事方面,劇本與原著相差許多,借用了原著的海民信仰,以及主角的部分設定。所有故事被濃縮在一個雨夜之中,全片黑暗潮濕,以保羅揭開小鎮和他自己的秘密為主,不僅僅是一個逃生恐怖片,高登藉著保羅的旅程見證鰈剛信仰,先是目睹鎮民的恐怖作為和扭曲變異的肢軀,接著才真正領著觀眾進入克蘇魯神話的渾沌意涵之中。鰈剛,這個海中的神祇從不秀出真身,如海洋一般高深莫測,當角色們在幽深的海洋中來到神的門前,我莫名地心跳如擂鼓,期待那個入口會真正打開另一片視野。

當然如果你不吃拉芙克拉福特那種未知的恐怖、持續的焦慮、期冀與恐懼之類的東西,你大概會覺得這就是一部有著糟糕電腦特效的B級恐怖片。

另,看完此片後,我覺得史都高登實在是深愛拉氏所創造的世界,也懂得如何戲劇化、結構化拉氏的第一人稱體驗,並同時平衡地正確呈現拉氏世界關,而不顯得太過細瑣,《異》在我眼中是另一部拉氏美作。評分:B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