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6

2014電影短評(七)

此篇內含廢柴心得如下:
《南極故事》(Antarctica)、《關鍵琴聲》(Grand Piano) 、《千瘡百孔》(Bug)、《慾望法則》(La ley del deseo)、《真愛之路》(Tarik el Hob) 、《28週毀滅倒數》(28 Weeks Later)


《南極故事》(Antarctica) 2008, directed by Yair Hochner
IMDb: 6.1 | RottenTomatoes: 50%
這部片的主要角色有同居的花花公子A和年輕的舞者B、保守的圖書館員C和他的朋友服飾店店員D,以及年長的舞者E和過去與他有過幾次一夜情的F,還有圖書館館員的妹妹G以及她的酒吧老闆H;所以,A和B過去有過一段,B和E也有過一段,在A和B變成純室友關係多年後,A和D在網路上認識了,B和C在網路上認識了,G和H則處在一段若即若離的關係中;在這些人試著發展出穩定關係的途中,E試著讓B回到他身邊,F試著讓E注意到自己,A和C則碰巧認識了,不過A完全不知道C和D是好友。在越發混亂的狀況中,C的媽媽I決定幫三十歲的兒子舉辦一場家庭生日派對。

請教教我該如何簡介這部片?(默)

如果你曾經看過言情小說,三、五本的小說人物都處在同一個故事宇宙中(比方說他們都在同一間學校或同一間公司),並且言情小說A的小說認識言情小說B和C或D的角色,然後這些角色最終都會找到自己心愛的另一半。打到這裡,真的,我,已經懶得繼續解釋,這部片就像把三本系列言情小說塞在一起,人物混雜,關係混雜,所有人汲汲營營,人生目標好像只有找到自己的真命天子;開始還覺得有種青春鹹濕肥皂劇的趣味,到最後只覺得內容言不及義,在主旨/主軸上,我都搞不清楚究竟是我純粹對假浪漫真夢幻電影感冒,或是製片者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著眼何方。評分:C-



《關鍵琴聲》(Grand Piano) 2013, directed by Eugenio Mira
IMDb: 5.9 | RottenTomatoes: 77%
一個鋼琴家在引退五年後重新登台演出,演出之際他接到一名陌生人的指示,若是他彈錯一個音,就要他與其妻血濺音樂廳。

我對演員伊萊亞伍德(Elijah Wood)懷有一種奇怪的期待,我並不認為他是多出彩的頂級演員,夠討喜、還不錯,差不多就是我對他演戲的評等。在我為期尚短的影迷生涯中,我不禁注意到他挑片有種莫名的B級片惡趣味,從萬惡城市(Sin City)到牛津謀殺案(The Oxford Murders)到剝頭煞星(Maniac),伊萊亞表現實在不差,以致我現在覺得他是一個可以追隨的演員。在知情國外影評圈普遍對這部片讚譽有加後,此片即在待看清單裡待了許久,出於個人背景,這片讓我抗拒了一陣子(看到音樂廳後台就覺得焦慮)。

不聊閒話。
親自看過後我亦認為這部片是一部執導得當,甚至可說出色的小小驚悚片,單一場地,真實時間(音樂會演了四首曲子的時間),在聚光燈下的男主角試著在夾縫求生,剪接與畫面的配置相當有趣。一邊看我一邊對導演尤堅尼歐米拉(Eugenio Mira)的音樂素養感到驚訝,與一般遮遮掩掩(或拍出來一看就知道是錯誤)的音樂電影不同,音樂在放什麼,演員就演出/演奏相應的樂器位置,看起來說多舒服有多舒服。事後發現導演米拉是作曲家,難怪難怪,在片中也有借樂器代情節的象徵攝影(又,看得出伊萊亞下了苦功在演個合格的鋼琴家,一邊演戲一邊要跟上音樂段落壓力肯定很大)。

在視覺執導技術之外,這部片的故事,很可惜地,就沒有那麼聰明了,只要不小心在看的時候動用了一丁點腦袋你就能看出破綻,然後再也無法對這部片抱持認真態度。不過,故事邏輯這種事完全可以交給別人來推敲處理,我想好萊塢在見到米拉的拍片才能之後必會為之驚艷,希望這部片成為他的跳板。最終,關鍵琴聲不總是忠於真實的音樂會細節,但是部相當具娛樂性的驚悚片。評分:C+

Sep. 21, 14



《千瘡百孔》(Bug) 2006, directed by William Friedkin
IMDb: 6.0 | RottenTomatoes: 61%
若非敝人正在進行威廉費利金(William Friedkin)修練,在不知道導演哪位的情況下,我可能會以為這部片是某個幸運的年輕小鬼頭靠著不錯的劇本和關係釣到了兩位出色的演員,艾敘麗賈德和麥克香儂(Ashley Judd和Michael Shannon),並幸運地拍出了一部極限低成本但在表演和畫面上都極為有力的電影。偏偏千瘡百孔是當時七十多歲高齡的威廉費利金所攝,著實令人刮目相看(雖然我去年或前年觀看殺手喬一下就得到了同樣的結論,費利金人老心不老)。

而千瘡百孔令人刮目相看的地方,其一在於製片上的毫不妥協與直入重點,其二是演員的演出。一個受過創傷且用毒成癮的女人(賈德),與一名自稱被政府追蹤的陌生男子(香儂)雙雙陷入蟲害與陰謀妄想中,身處絕對封閉的環境,生活中的細小雜音成為針對觀眾的置入蟲影,費利金一貫地在音效細節上下了許多功夫。

隨著角色生活的空間每況越下越顯非人,角色的精神與生理逐漸衰頹敗壞,顯露了他們不可避免的自我毀滅命運。賈德與香儂應該為他們自己在角色進入瘋狂狀態後的演出感到驕傲,除了費利金偶爾玩弄下聲效與影像剪接,這部片的激烈與張力都該歸功於他們兩位的純熟及在長鏡下的全力投入,瘋狂,但又不至過度或顯得賣弄。費利金是出名了懂得用心理戰術和各種生理外界上的侵犯操弄來激發出演員最大潛力,但,不是這部片,不是這兩個演員。

儘管這部片是關於社會低層的苦痛與墮落,可是原作/編劇崔西列慈(Tracy Letts)筆下兩個邊緣人物的病態妄想與不合邏輯的焦躁謾語看來也有幾分喜感,男女主角互補又互相拉扯的瘋狂關係在費利金的隱性鋪陳下竟也顯柔情。看完後我第一時間為這部片的狂暴感到震驚而說不出話,但我越想,就越感這部片的精準、點到為止與耐人尋味,好片。評分:B+

Sep. 21, 14



《慾望法則》(La ley del deseo/Law of Desire) 1987, directed by Pedro Almodóvar
IMDb: 7.2 | RottenTomatoes: 100%
帕布羅是一個知名的導演,他的妹妹蒂娜則是個獨自撫養孩子的過氣女演員;在帕布羅與他深愛的少年胡安分手後,他半推半就地與主動投懷送抱的安東尼展開一段關係,對帕布羅癡迷不已的安東尼下定決心要得到帕布羅的一切。

我直得像把尺的腦袋沒辦法參透阿莫多瓦現實與想像力之間的關聯,所以假裝自己懂阿莫多瓦大概只會貽笑大方。我接觸阿莫多瓦僅只三次,包括慾望法則,另外兩部則是壞教育(La mala educación)和鬥牛士(Matador),三片皆圍繞性慾、性別、性向、謀殺、愛恨糾葛等等元素,而我每次都對這些有點扭曲的情節竟能看起來如此正常、生活化感到驚訝。

阿莫多瓦可以自然地把謀殺的慾望當成情人之間的情趣,性侵狹玩彷彿是昨日的晚餐。看多了把人的創傷經歷悲劇化的電影,阿莫多瓦的雲淡風輕看起來頗為…耳目一新?並且阿莫多瓦把已然複雜的人物設定包入更加複雜的謎案之中,對我個人來說更添趣味。

慾望法則,如上所提,借角色複雜的處境創造更複雜的敘事手法與劇情,對年少男色有所喜好的帕布羅與不願再與男人發生關係的蒂娜,阿莫多瓦一邊藉著他們身邊的物品鋪陳角色過去之謎,一邊設下瘋狂跟蹤狂為了得到心上人的恐怖(但有點笨拙的)計謀,此片遊走在B級片和藝術片之間、遊走在正經與胡鬧之際,古怪、幽默,且非常非常娛樂。就是,如果你從來沒看過,想試一試此片滋味,建議不要看任何簡介。評分:B

Oct. 12, 14

PLUS1. 另外一提,此片或許可看作是壞教慾的beta版?在電影敘事上有眾多類似之處,許多角色設定也與壞教慾相似。

PLUS2. 這片裡有阿莫多瓦的謬思,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o Banderas),當時年輕又可口,看得我一度希望自己雙腿間長有男人第一性徵。班德拉斯在慾望法則裡演的瘋狂粉絲安東尼,研究自己喜歡的人在螢幕前曝光所說的一切,琢磨對方的習性和喜歡的東西,等到準備好即執行引誘壓倒行動;不管他再怎樣瘋狂,看起來還是有幾分惹人憐愛(當然這絕對有可能是因為我喜歡班德拉斯,所以他做什麼我都覺得可愛親切)最後的絕望之舉和他對帕布羅最後的悉心呵護,少女心如我差點也要忘了他是個偏執狂,將他的行為看作是真愛。


PLUS3. 片中蒂娜撫養的小女孩是錄到鬼(REC)裡的女主播Manuela Velasco!從小到大臉都長得一樣呢…



《真愛之路》(Tarik el Hob/The Road to Love) 2001, directed by Rémi Lange
IMDb: 7.0
阿爾及利亞學生Karim決定以研究採訪伊斯蘭/阿拉伯同性戀社群做為他的社會學主題,在拍攝的過程中他認識了積極的空服員Farid,兩人日漸親近,在Karim的女友受不了他突然的疏遠和暴躁決定離開後,Karim陷入了自身慾望和感情的混亂之中。

我一邊看一邊希望導演執導的技巧能更好一點、這部片的成本能更高一點、他們能獲得更多的資源、有對打光多注意一點、演員的演技能更好一點,這樣看起來就不會像是拍攝技術糟糕的偽紀錄片。

撇開這些表皮的問題,我沒有直接關掉的理由,是這部片實際上有一些不錯的內容,諸如回教國家人民對同性戀的觀感,一些名詞的解釋,同性戀婚姻的歷史等等;在這些正經的題材外,其貌不揚的攝影外表下以一個稍微恐同(但又不禁感到好奇)實則纖細的主角為主,他在親身接觸陌生族群時,逐漸放開並理解,最終佐以尚惹內(Jean Genet)的詩文,陷入一段在精神與肉體之間拉扯的戀愛之中。有浪漫,也有觀文化之野心,就是,真的拍得不怎麼漂亮。評分:B-

Oct. 12, 14



《28週毀滅倒數》(28 Weeks Later) 2007, directed by Juan Carlos Fresnadillo
IMDb: 7.0 | RottenTomatoes: 71%
丹尼鮑伊(Danny Boyle)在2002年用低成本拍了一部…姑且說是僵屍片,28天毀滅倒數(28 Days Later)根本沒有倒數到底這中譯究竟,該片大紅大紫後就產生了這部續集。除非有特別目的,不管多有名,通常我不太看恐怖片續集雖然我破了很多例…...啊可是這片有傑瑞米雷納耶…也有蘿絲本恩…還有勞勃卡萊爾和埃錐里斯艾爾巴…… 好、好吧(開小花)

花癡歸花癡,我不喜歡這部片。
認識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不喜歡過度自我重複的作品(或任何事),一首曲子無論如何動聽,演了十分鐘就是段落A和段落B輪流出現,大點聲小點聲、多點樂器少點樂器,很容易就令我感到厭倦。而這部片就是這樣。

容我解釋,此片最大的幾個特色:1.晃鏡拍攝逃跑的人群和僵屍,捕捉混亂和恐懼情緒 2. 16mm膠捲放大至35mm以及DV拍攝呈現模糊感官與35mm精細現實做劃分 3. 煽情的搖滾樂與空白寂靜(相對寂靜)和高張力場面的搭配,套上劇情就是僵屍來了(晃+搖滾樂)→角色聊天打諢插科(正常)→僵屍又來了(晃+搖滾樂)→角色停下來喘口氣(正常)→遠方來了一群僵屍有人必須犧牲(晃+搖滾樂)……簡單說,在看似有點意思的角色和有點意思的背景設定之後,把這部片的配樂抽掉看看,你就知道有多無聊。

一開始我還覺得此片小玩了一點視覺風格,且還算認真,沒想到製片人是太過認真又深陷於自己的公式之中,越看越覺木然,只巴不得電影趕快結束。評分:C

October 26, 2014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