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5

打混星際效應 (Interstellar) 觀後感/碎碎念 #296



「我等下要進去看一部保羅W.S.安德森的電影,我等下要進去看兵人,我等下要進去看惡靈古堡,我等下要進去看AVP,我等下要進去看撕裂地平線......」七號晚上十點四十五分,我在美麗華樓下星巴克的某個角落默默催眠自己。

(搞不好有人會覺得撕裂地平線比星際效應好看,搞不好。)

自我催眠有起作用嗎?當然沒有。我太在乎這部片了,在乎到作惡夢並且看前噁心想吐(喝咖啡喝太多心悸吧),我緊張的來源一半來自自己的期望,一半來自試映的影評反應。

當然我的感覺是我自己說了算。
然後我的感覺是我懂(某部分)影評的感覺。
作為克里斯諾蘭迷妹我為他做出了藝術電影的嘗試和野心而欣喜若狂;作為歪嘴影迷,我覺得這部片從頭到尾都有地方可以挑剔(劇透:迷妹在某些地方會無比寬容。又,我是弱弱的音樂系,要看科學理論和解釋別找我。)



(總覺得應該要寫就寫一下)
星際效應的故事是,即將斷糧的地球,失去妻子的農夫庫柏原是美國太空總署的飛行員,與岳父一同撫養兩個孩子,湯姆與墨菲;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活下去,庫柏忍痛離家,與幾位科學家一同航行太空,尋找另一顆能讓人類生存的星球。

星際效應布滿了克里斯諾蘭的指紋,一貫的技法/主題/元素,如重複出現的線索,破碎但連貫的平行敘事,時間之於劇情的緊密關聯,偏執(有強烈目的)的主角, 死掉的老婆家庭牽絆,塞到爆的場景與跑百米的步調等等。

儘管能看到自己熟悉的東西很親切,但克里斯諾蘭那種三小時吃到飽、吃到撐死你的buffet習慣,不只講探險外太空的隊伍和離異家庭需要的鋪陳,加上這部片的科學正確至上態度,與一些攝影和剪接上的選擇,嚴重地傷害了這部片的流暢度,和角色發揮到極致的可能性。

而流暢度的破壞好似滾雪球,連帶影響了觀眾在第一次觀看時的理解程度,連帶影響觀眾的入戲程度(哀傷地看著特地買但完全沒被用到的的面紙),從某個方面來說,這是我無法稱這部片為另一部克里斯諾蘭經典的原因......從某個方面來說。

看第二次會好很多,看電影不總是求一次就看懂,但至少在一般角色對話和畫面上發生了什麼事,應求簡潔或清晰,或方向明確(請注意我指的不是角色對話內容或更深層次的故事內涵能否在第一次觀看被理解,而就單指各種blocking、分鏡配置、剪接、音效配樂等電影所需之要件在組合後能否清楚傳達故事、導演意圖和能否指引觀眾。)

所以,WTF,Lee?
李史密斯(Lee Smith)是克里斯諾蘭長期合作剪接師。剪接有問題也不能全怪他,諾蘭就站在旁邊盯著人家,也有一半的責任。我一部分相信是因為他們為觀眾的膀胱著想,所以將電影時長掐在三小時以內,(1)導致這部片完全無呼吸空間,不斷搶拍、沒做過門就轉遠調......如果可以,我寧可爆膀胱血尿也想看四小時版本的星際效應,甚至更長一點也沒關係。(2)



克里斯諾蘭這次與攝影師霍伊特范霍特瑪(Hoyte van Hoytema)合作,敝人十分喜歡他拍攝的諜影行動(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和雲端情人(Her)。他與諾蘭兩人合作頗有熱血硬漢強碰柔情女的違和感,時而功能性時而浪漫;外景太空探險使用改機(將IMAX攝影機裝在噴射機上)拍出來令人有遊樂園坐滑水道/雲霄飛車的感覺,開場一幕主角與孩子們追蹤監視機,卡車橫越過玉米田中,急速掠過的光影如夢似幻,連墜落的沙塵也是美到令人心肝抖顫,我以為我走錯影廳了,這麼感性的畫面怎麼會是克里斯諾蘭的東西?(3)

攝影方面,因為個人喜好,某些拍法令我有些遲疑;一是我一向不喜歡湯姆胡柏(Tom Hooper)式的人物感情=特寫演員臉/上半身的固定模式,星際效應片中多次使用,非我憎恨這種拍法或討厭哪個演員的臉,一見到便要在鍵盤上大動干戈,而是臉部特寫於我而言代表強烈的情感宣洩與某方面的失序,如無鋪陳或特殊用途則失去其力道。二是我不確定我喜不喜歡他們在太空船內的跟拍方式,講好聽是為觀眾創造了初入太空船的新鮮感,講難聽是一陣混亂;再者,場景都花錢作了,不拉遠景炫耀豈不浪費?不過提這些只是個人喜好問題,不代表他們的作法是錯的。



好幾幕以投影、特效做出來的太空之宏大,生生把人扯回六、七零年代的超級鉅片,在廣遼的景象下只能為之折服,自己只是宇宙中的一粒小渣渣一粒小灰塵。(4)

我以前隨口說諾蘭電影裡需要的就是三秒可以把觀眾弄哭的演員(雖然我並不認為感動觀眾是演員單獨的責任),照觀眾反應來看,似乎是成功把很多觀眾弄哭了呢。但就是說這部片裡有五個贏過奧斯卡的,三個提名過奧斯卡的,還有幾個提名過或贏過BAFTA、金球之類有的沒的,演員通常不會是諾蘭電影中的問題,這方面實在也沒什麼好挑剔的,也沒什麼好說的。

但我只想提一下,馬修的哭臉實在是非常強悍。

劇本與角色的部分,我把這部片的結構視作另一個全面啟動(Inception),同樣的先置呈示部,同樣的三/四階段冒險,同樣關於探索未知,同樣有個想回到孩子(都是一男一女喔呵呵)身邊的父親......和一群隊友,隊友中還有個講話很大聲的菜鳥高材生。(5) 咳咳,於是這讓我認真思考了,在技術和極美的觀影經驗之外,我從這部片中得到了什麼?有什麼是我不是從讀訪談就知道的?除了他們說的那些「愛與探險」「人類在地球上的定位」「人類的處境」「人類何去何從」之外我還知道了些什麼?

老實說,好像沒有。
老實說,連他們公開提過的,我都不一定有在觀看時感受到,更不用說為之感動。(因為大部分時間我被上述提到的那些問題所干擾) 但這不是說我無法像以前面對所有諾蘭電影一樣對待這部電影:忽視所有的問題,自己腦補。

腦補出的結果是克里斯諾蘭在這幾年真的變了,從一個說自己是超級悲觀主義者的年輕人(6) 變成一個...樂天知命的中年人。


星際效應碰觸到許多現實層面的東西(如諾蘭之前許多電影),科學、環境問題等等,這趟太控探險旅程裡不免有摩擦歧異,猜忌與謊言,人類的缺憾弱點如斯,但遵照片中的定義,莫非定律即是最好的答案,最方便的答案,也是最難解的答案。(7)

所以我並沒有得出比這動圖更好的結論。



嗯,就這樣。

就跟你說是打混心得了。



一些備註和無法融入正文的東西:

*1 也有可能是票房的考量,光是將近三小時就會讓他們失掉許多螢幕,一天就二十四小時,一個廳頂多給你塞個四、五場,他想拍更長電影公司大概也不會答應。就,Chris你到底什麼時候要去拍電視?HBO一定會讓你用膠捲拍!

*2 但依Chris的死腦筋個性,影院版就是最終版。

*3 霍特瑪此次充分展現他的風格,正如他過去的作品;美則美矣,儘管Chris與他喜好相近,但兩人本身調性,實在不、太、搭,我覺得霍特瑪適合較具伸展性的導演,才能舒展他拍出的影像。在不知道過去Chris愛用攝影師瓦利菲斯特(Wally Pfister)會不會回來的狀況下(大概不會),我只能希望下一個會更搭...... how about Roger?

*4 視覺特效領頭是保羅富蘭克林(Paul J. Franklin),也真辛苦他們了必須去搞懂引力公式那些東西......

*5 一開始我是覺得很像角色反過來的接觸未來(Contact)。接觸未來是女兒長大後成了科學家,相信有外星智慧存在,因為是女性和無神論者經歷許多職業與感情上的打擊,最後她得到機會坐上特製的太空......旅行設備,進行與外星人交流溝通的任務。又,星際效應的製作人琳達歐斯特(Lynda Obst)也是接觸未來的製作人,馬修麥康納也在裡面飾演女主角的愛人。Fine blend for secular minds and myth believers. 再又,在片中比較玄的部分,我覺得也很像飛向太空(Solyaris),至少某些概念很像。對2001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和太空先鋒(The Right Stuff)的致敬就不用說了......



*5.5 此片的角色,不是不好,就是發展上搞壞了一點,如憤怒的Cooper兄妹失去父親陪伴會如何反應在他們的人格上,他們面對末日的壓力,失去家人的哀痛;艾蜜莉亞在任務中受的創傷,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又這些如何影響她的情緒等等。我甚至喜歡曼恩這個角色,他種種不合理的行為舉止背後的理由都可以拍部電影。真要說(出場比較多又)比較平乏的角色反而是主角庫柏,集嘲諷機敏愛子領導氣質於一身,有點太過美好又缺乏變化。最讚的角色當然是機器人塔斯!

*6 約略10年前Batman Begins時在一篇Guardian的訪談中克里斯諾蘭說“I never considered myself a lucky person. I'm the most extraordinary pessimist. I truly am.”但又是否我太早下定論?未來的我可能會在克里斯突然決定拍一部NC-17級情色諜報科幻驚悚片(?)的時候心生想打過去的自己一巴掌的念頭。

*7 劇透內容小心點開


看片前陸續整理過來的一些東西

0 意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