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29

[觀影]惡魔教室(Die Welle)


Die Welle / The Wave
惡魔教室

Director: Dennis Gansel
Writer: Dennis Gansel, Peter Thorwarth, Todd Strasser a.k.a. Morton Rhue (novel)
Cast: Jürgen Vogel, Frederick Lau, Max Riemelt, Jennifer Ulrich
Genre: Drama | Thriller
Year: 2008
Runtime: 107 min
Country: Germany
IMDb: 7.5
Flixster: 83%
Rotten Tomatoes: 69%

(我坦言這是作業,於是很囉唆很多嘴,還真的就只是心得)

剛上大學時對電影產生了一些興趣,在當時便對此片有所耳聞,默默地將這種電影題材放在心底,儘管很有興趣,卻沒有動手去找來看;時間一下過了一年多,在大學修過的課堂和電影經歷讓我對這部片的觀感有巨大的影響;我猜測,若是在我尚未接觸太多資訊前,我看了這部電影,我可能會像首次爬出洞穴的囚徒,在看到事物的真實樣貌時那般震撼。

Die Welle改編自Morton Rhue在1981年出版的同名小說《浪潮》(The Wave),取材自1967年於美國加州一所高中的老師所進行的課堂實驗,該名老師為了讓民主國家的學生懂得納粹政權,在課堂上組織了一個名為浪潮的團體,他們講求紀律、團結及行動,在數天之內,這個團體迅速成長壯大,並在校內滋生了排外、歧視等問題…

電影的故事大致相同,只是和美國文化環境不同的是,此片是經歷納粹政權的德國所拍攝的電影,如同電影中一個學生所說,那是一個歷史責任與教訓(我沒有指責的意思,或是說那些過往應該作為所有人的前車之鑑),在這種設定下,此片的立場就更令人玩味。

電影表面問的是:「極權可不可能再度興起?」結局則很清楚明瞭地告訴你:「或許在經歷了過去之後,極權不可能被當作政治手段擺在(民主國家的)檯面上,但它其實無處不在。」而在起點與終點的過程中,導演與編劇丟給觀眾的東西其實頗為中肯,將個人主義與法西斯主義的正負之處一點一點地拋給觀眾,我們能看到獨善其身的人們會帶給群眾什麼樣的麻煩,也能看到群體能帶來怎樣的力量。

我也不知道我是個什麼主義者,只是在角色分化(或分工)得太過明顯的同時我的意識就跟著淡出了這部電影,它選擇不站在任何一邊,因為它已經猜到了接下來所有的劇情;面對反抗群體的少數派,我會說他們不識時務(而非無畏無懼),看到集結成伍的多數派,我又說他們盲從(而非團結一心),從各種角度來說,這部電影讓我感到無話可說或許是最隨意的總結。

但我不能就真的這樣停止思考。
蘇格拉底自稱知識的催生者,愛用詰問法來檢視自身,最終獲得存在的意義;探究電影中各個角色的定位實在有些乏味,於是我試著問:「若是我自己身處那波浪潮之中呢?」在快速回憶過自己的人生後,我知道自己也只有在看電影時能像這樣置身事外地大放厥詞。
我自認是個軟性自我中心主義的渾球,和別人一起作報告都覺得又討厭又麻煩,但就連這樣的我也曾經嘗過身處團體的甜美滋味──好比團體比賽的時候可能和隊友一起嘻嘻哈哈地希望敵隊集體食物中毒之類的──「何以甜美?」我問,而我猜那些過往是我自以為達到了”自我實現”的時刻;你能夠在你的群體中獲得認同感,「但我們要認同感作什麼實質的用途?」
讓莎特來說的話,世間一切都是無意義的(畢竟生物必須面對死亡),連認同感也是無意義的,只有人才能賦予事物屬於其自身的”意義”。那對人來說,認同感代表的更深層的意義──就不要繼續賣關子了──我個人認為是歸屬感,也是人類在無意義的生活中一直在追尋的東西,無論是將其移情於工作、學業、交友…人總是試圖往自己的肩上放些什麼擔子,好感受生命的重量。

當然團體能帶來的不只是歸屬感,它能抹去人的恐懼、不安,建立新的目標、填補人心的空隙;INVINCIBLE,或許多多少少能成為人在團體所建立的狂熱中所得到的感受。

回到電影本身。
這部電影是以青少年為主體,其實不難想像他們輕易地就和這件事情陷入熱戀,畢竟連成人都可能在某種議題上,馬上搖身一變成為一個獨斷且蠻橫的法西斯主義者,在志同道合的群體中大聲喊話。我相信這部片從不同的角度看能夠勾起很多不同的回憶或聯想;唯有從少數者的角度去看,才有機會窺得團體力量的冷酷與暴戾。

Additional part

我回過頭來想這部電影讓我冷感的原因,當然一大部分給”喔,然後呢?所以呢?”給佔據了,另一些我想是這片的角色真的分太明白,以及導演花了太多時間在浪潮成員的胡鬧之上,逼我看他們被沖昏了頭,不過至少我覺得配樂選得很不錯。

另外一個很題外的點是在片頭,某些學生直指布希政權才是獨裁統治──這事兒蠻有討論空間。我也不是真的對美國時事熟到不行,但布希&錢尼時期真的是攪黃了不只一次民主的宣稱,我想這大概是編劇低調的感慨/憤慨吧。

此片由不同人看應該會有不同感想,確實是有內容的片子,只是看你能不能和導演在電影節奏上high-five,或是在其他地方有所共鳴。


1 則留言:

  1. 幾千人一起踏步可以振垮一座橋,當初看這部電影覺得導演把學生從一無所知變成鐵之紀律的過程拍得很棒。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