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7-17

[觀影]牛津謀殺案(The Oxford Murders)#9


The Oxford Murders
牛津謀殺案

Director: Álex de la Iglesia
Writer: Jorge Guerricaechevarría, Álex de la Iglesia
Year: 2008
Genre: Crime | Romance | Thriller
Cast: Elijah Wood, John Hurt, Leonor Watling, Julie Cox
Runtime: 108 min
Country: Spain | UK | France
IMDb: 6.1
Rotten Tomatoes: N/A



看電影的樂趣其實很微妙,有人純粹拿來打發時間,有人拿來激勵腦力,有人將其當作功課研讀,有人把電影看作藝術品,無論如何,電影是個包容萬象的敘述體,同時撼動並反映了觀者的感官與心智,而程度深淺或是含量多寡又要看觀眾能吸取多少──這點更適用於牛津謀殺案中,是的,我又在為電影說情了,而我的理由也相當簡單:因為我高興。

牛津謀殺案是改編自Guillermo Martinez的同名小說,一名自美國來的學生馬丁(伊萊亞伍德)因為崇拜一名邏輯教授賽爾登(約翰赫特)而就讀牛津,但他遭到賽爾登的羞辱,因此想離開牛津。而在他離開前,他和賽爾登一同發現了她的房東太太的屍體,賽爾登稱他收到了兇手的紙條,紙條上面只有一個圓形的符號,一場似是而非的連續謀殺案就此展開。

應該沒有很多人看過這片,雖然我發誓我有在有線洋片台看過其中一幕(我不愛看電視,比較常用電腦)…看過的人,若非很懂數學理論和一些符號,在大部分時間都會活像隻鴨子聽主角們在那辯論一些你根本搞不懂的學術論點,(老實說沒那麼複雜,認真揣摩的話是可以知道一點的),像這種嘗試以符號解謎的懸疑故事,市面上就有非常通俗的達文西密碼。

但這部片和達文西密碼那種充滿血腥謀殺和火力衝突的故事不同,整片的基調非常冷冽,就算有一些腥羶的場面也是硬加進去的,我個人並不特別喜歡,因為這部片就是用數學與邏輯、符號來解開一個再簡單不過的謎團,儘管用上了一堆數學論點和哲理層層包裹,但其中的真相往往是我們不願承認的──「因為有些真相是不能說出口的,所以我們必須選擇沉默。」這是電影中的某句台詞,大意差不多如此,相當於作者心中的哲理和整部片想表達的意思。

有人可能覺得裝腔作勢,是的,在一切懸疑片的形式之下,事件→調查→轉折→真相,這當然是裝腔作勢,這片劇情蜿蜒曲折,但這部片不像一般的偵探片僅探求真相,甚至結局根本不重要。所以認為目的大於手段是王道的觀眾可能需要調整一下自己的看法,如果你堅持你自己的想法,那你只會對整個劇本感到失望,甚至認為這電影的出現根本是個錯誤。

也正因我上面所提到的,這部片是過程大於結果,所以我個人認為最精采的地方在於馬丁和賽爾登起初辯論有關數學為本的地方,馬丁認為數學是一切自然的結構,而賽爾登反駁數學根本無法解釋一切抽象的事物;這裡要表達的是哲學的驕傲(原諒我這樣說,又有什麼說法呢),而論點便是人類與萬物無法用固定模式去定論──如果你剛好有看一些存在主義的書,看到這段應該會很有感覺才對──正如所有力圖革新的事物,講求另一個新的形態,又再跳脫。

另一個片中嘗試表達的「真相」則更為抽象了,要具體點說…就好比名偵探柯南裡有一堆人為了自己的秘密而殺人滅口,什麼人性自私這種老梗話題就可以跳過了,你還能推論的點有很多,像是這個秘密值得嗎?那你當初怎麼會有這種秘密呢?你又為什麼要將其視為秘密──這可以衍伸到片尾的蝴蝶效應理論,在這種不斷圓謊的過程中,我們越陷越深。

還有一個好玩的點就是所謂的思想極限,不過電影推崇的是讓你持續的想下去,並沒有所謂的解決方案,若是要落實到自己的人生,該怎麼做又是自己的選擇。

講成這樣,不過電影不會把這些東西告訴你,如果你能自己腦補成這樣,那你看的時候就會很開心,我自己就是這樣,看到了某些點就不斷思考下去。所以,確實這部片毛病蠻多的,諸如拖戲、沉悶、無聊等都可以拿來說嘴,但與其大力抨擊其技術上的缺點,我不如就去欣賞這部片還算有思想的劇本即可。

最後,看這部片的時候確定你腦袋清醒就可以了。


0 意見:

張貼留言